当前位置: 首页 交大声音 正文
重庆日报刊发我校张晓平教授理论文章: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四重维度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9日 09:11
点击次数:
作者:张晓平
来源:重庆日报

编者按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重庆日报约请了相关专家学者撰写理论文章,推出策划专版,以飨读者。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四重维度

张晓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必须牢牢把握四重维度。

从语义维度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的本质内涵。首先是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指向。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罗万象,但要判定一个人、一个理论、一个组织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其实就两条:第一,是不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全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凝结和体现;第二,是不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立场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这两条既内含了马克思主义全部的内容和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其次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这个问题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习惯、政治习惯和社会习惯的总和;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即经过扬弃而符合时代发展的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无不与马克思主义坚持的人民观、生态观等有着多层次的理念重叠,这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文化基因契合的基础。

从内容维度探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会互通。一是在认识论上共有饱含哲理的辩证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处渗透着辩证智慧,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内核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也是博大精深,二者的旨趣都在于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二是在方法论上共存知行合一的思想共识。马克思批判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并提出新的实践观颠覆了欧洲旧哲学传统,而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始终是中华民族一直所坚持的处事态度,并产生了务实笃行的民族性格和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二者都使思想理论与人的具体实际相互关联,实现了知与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统一。三是在价值论上共含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个体寓于整体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未来社会都有过深入的思考,二者对人类未来的最终理想状态的描述虽然表达的话语范式有所不同,但蕴含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表达了对全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向往。

从历史维度厘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脉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动员,让更多的群众突破思想束缚接受马克思主义,进而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洗礼升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重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内涵,明确提出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从政治上和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创造性地赋予了“小康社会”新的含义,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多次论述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化问题,赋予了中华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一重要理念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从现实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意蕴。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沃土,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既赓续民族的精神血脉,又吸收人类精神的精华,坚持在继承中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中创新性发展,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重庆日报:https://epaper.cqrb.cn/cqrb/2023-06/19/013/content_rb_318283.htm